好多年前,我第一次接触到《管见子平》这本书,当时很有兴致,还想着要好好读一读,做些笔记。但翻了翻就把它搁置了,主要是觉得内容太简单,又没什么案例,感觉学不到什么东西。
没想到,多年后的今天,我无意中又翻开了它,这一次的感觉却完全不同,可以说是深受触动。
这本书成书于清朝,但知道它、重视它的人非常少,可以说是被严重低估了。它的奇特之处在于,如果你的基础不牢,或者对子平命理没有足够深入的理解,就会觉得它讲得太浅显且太简单,根本不值一提。可一旦你钻研得足够深,再回过头来看这本书,绝对会大吃一惊,甚至对它刮目相看。遗憾的是,真正能做到深度研究的人,实在太少了。
现在很多研究命理的人有个现象,特别喜欢给新手推荐《滴天髓》、《穷通宝鉴》这些书。好像不推荐这些听起来高深、让人看不懂的书,就不足以显示自己的水平有多高似的。但说句实在话,就连相对好懂的《子平真诠》,都没几个人能真正读明白,更别提《滴天髓》了——毫不夸张地说,那本书恐怕根本没人能彻底搞懂!相比之下,《管见子平》反而是一本真正能让人读懂、并且有所收获的书。
我这次大致浏览下来发现,当你能和作者产生共鸣时,就会看到书中字里行间隐藏着数不清的精华。这本书凝聚了作者雷鸣夏一生的心血,而且是对古法的真正传承,水平远不是后来的任铁樵、徐乐吾等人能够相提并论的。
作者雷鸣夏曾说,书里的核心道理,是他在梦里由一位“异人”传授的,尤其强调了“见与不见之形,抽之不抽之绪,虚邀夹拱”这类高阶心法。他说,因为不敢把这么珍贵的东西私藏起来,才写成了这本书,目的也不是为了自立门派,只是希望后人能少走一些弯路。
说来也怪,我现在竟然特别相信他这个“梦中传授”的说法。这大概就是一种心灵上的共鸣吧:当你能从文字中真正读懂一个人的所思所想时,你就会感觉和他同在一个频道上,心意相通,甚至会产生一种跨越时空的亲切感。
这种奇妙的感觉,是几年前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我,无论如何也体会不到的。看来,对待学问和经典,自身的积累和沉淀,真的会带来完全不同的风景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