风水学中强调“龙真穴的”,可是当你真正走出去的时候,会发现似乎并没有那么多的真龙真穴,怎么办呢?
术数学问,特别是风水堪舆,其精髓绝非仅仅停留在古籍的字里行间,更在于实践中的融会贯通与灵活变通。如同网络上诸多有识之士早已洞察,风水之理,重在因地制宜,而非刻舟求剑。
《雪心赋》等经典著作诚然描绘了理想的风水格局,为我们树立了标尺,然而,世间万物的复杂性远超乎想象。但经验丰富的风水先生却认为:“风水之要,在于趋利避害,而非追求极致的完美。”
风水典籍,为便于后人学习与传承,往往会描绘出理想化的穴场模型,龙脉蜿蜒,气势恢宏;穴位藏风聚气,明堂开阔;砂水环抱有情,生机盎然。这些描述是堪舆学上的标准,是追求极致的理想境界,其目的在于使我们明了何为上吉之格。
然而,风水实践却是一门在既定环境条件下,寻求最优解决方案的艺术。正如诸位所见,我们所处的往往是寻常之地,而非遍地皆是天造地设的真龙穴地。若是一味苛求每一处细节都尽善尽美,如同吹毛求疵,最终很可能一无所获,甚至错失良机。
不妨设想,一本风水古籍中记载的大富大贵之穴,要求背依巍峨靠山,前拥宽阔明堂,左右有龙虎砂拱卫,更要有九曲之水汇聚于堂前。这无疑是近乎完美的理想状态。然而,在实际勘察中,我们或许会遇到一处地形,其靠山稍显平缓,仅能评为八十分;明堂略有闭塞,只能算作七十分;但其左右砂手有力,来水也颇为吉利,可得八十五分。那么,这块土地就因此而毫无价值,断不可用吗?答案自然是否定的。
风水实践允许在标准之内存在一定范围的瑕疵。满足了十分之七、八的条件,这块土地依然能够发挥其积极作用,只是其所蕴含的富贵层次可能会有所降低,如同从原本预期的亿万财富降至数千万,若再缺少一些有利条件,财富层级则会相应递减。但这绝不意味着它就失去了其应有的价值。
我们大多数人都是凡夫俗子,所能接触与发现的土地也多是平平常常。若期冀能像古籍所载那般,轻易寻得天成的真龙宝穴,无异于水中捞月。而真正的风水师,其价值并非仅在于能否寻觅到凤毛麟角的完美福地,还在于如何在看似普通的土地之上,通过细致的勘察与巧妙的布局,点出能够最大限度发挥环境优势的穴位,从而达到趋吉避凶的目的。这是风水术的特殊魅力所在,亦能体现风水师的真才实学。就如同技艺高超的工匠,并非只在良材美玉上雕琢,而是在寻常木石之上,通过精心的设计与雕琢,亦能使其焕发出独特的艺术价值。
初学风水之时,我们往往容易被书本上描绘的美好图景所吸引,陷入理想化的思维模式,认为风水理应是完美无缺的。甚至许多研习多年的朋友,若缺乏实际堪舆的经验,仍然会停留在纸上谈兵的阶段,一味追求理论上的完美,而忽略了现实世界的复杂性与妥协性。
唯有当我们真正走出书斋,跋山涉水,亲身感受不同地势、不同环境所带来的气场变化,方能深刻领悟“世间安得双全法”的道理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,很少会完全按照我们理想的蓝图去呈现。
研习其他术数,如八字命理、六爻占卜等,亦是同样的道理。若仅仅拘泥于书本上的条条框框,生搬硬套,而不懂得结合实际情况灵活变通,最终也只能是邯郸学步,难以真正领悟术数的精髓。
因此,学习术数,切忌死记硬背,照本宣科。我们要深入理解其背后的原理与逻辑,掌握其核心法则与技巧,然后在实践中不断摸索,积累经验,学会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应对之策。
诸位同道,研习风水,乃至所有术数,都是一个从理想逐步走向现实的过程。我们需放下对完美主义的执念,坦然接受现实世界的不尽如人意,学会在既定的环境条件之下,运用我们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,最大限度地发掘土地或命局的潜在价值,为自己与他人趋吉避凶。
谨记,高明的风水师,并非一定要寻觅完美,而是在看似不完美中去趋利避害,于不完美之中寻求最优解。
唯有当我们真正转变认知,走出书本,拥抱实践,方能在术数的道路上稳步前行,真正领悟其博大精深的奥妙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