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那为什么今天又把这事儿拎出来说呢?因为啊,现在学八字的朋友里,崇尚《穷通宝鉴》实在是太多了!而“调候”这套理论,大家基本上都公认是出自这本书。所以,质疑调候能否应用于子平法中,某种程度上,就好像在间接质疑《穷通宝鉴》这本“神作”一样。
说到《穷通宝鉴》,我相信在座的各位,即便没细读过,也肯定如雷贯耳。它在八字书籍里的地位,那可是相当高的。但说句实在话,大家有没有一种感觉,就是这本书虽然名气大,理论看起来也头头是道,可真要拿到实际的八字命盘里去用,能完完整整、得心应手地用明白的人,好像并不多。甚至很多时候,咱们照着书上的说法去套,结果呢?可能是时准时不准,心里挺没底的,对吧?
最近我偶然在网上闲逛,发现还真有人对《穷通宝鉴》的“出身”提出了挺有力的质疑,而且分析得有理有据,让人看完之后有种“哦,原来是这样!”的恍然大悟感。这位提出质疑的是天机论坛的一位版主,网名叫“yongbin”。他的核心结论,我给大家简单概括一下,就是:《穷通宝鉴》这本书,严格来说,可能并不属于咱们常说的“子平格局法”的范畴,它更像是源自于比子平更早的“禄命法”。
听到这儿,大家可能有点懵,《穷通宝鉴》这么出名,怎么会不是子平格局法呢?别急,咱们来看看“yongbin”版主给出的理由:
他说啊,仔细去翻《穷通宝鉴》这本书,你会发现里面有大量的内容,是直接“搬运”或者改编自其他更古老的命学典籍。
- • 直接“借鉴”:比如书里关于五行总论、五行特性、五行颜色、五行生克的一些核心段落,跟一本叫做《五行精纪》的古书一对照,简直就像“复制粘贴”一样,文字高度相似。
- • 改编整合:还有一些内容,像是从《三命通会》这些古籍里摘取、改造过来的。
关键点来了!这些被《穷通宝鉴》大量引用的古籍,比如《五行精纪》,它们本身是属于“古禄命法”的理论体系。这个“禄命法”是以年柱(年干、年纳音)为核心论命的,和咱们现在主流学习的,以日干为中心、讲究格局配合的“子平法”,在根子上是有区别的。
这就好比,你学的是中餐的烹饪技法,但《穷通宝鉴》端给你的,可能是一道用西餐调料和部分中餐食材“混搭”出来的菜。
既然“yongbin”版主考证出,《穷通宝鉴》的主要内容并非子平格局法的原创,而是源自禄命法,那我们自然就不能把它和纯正的子平格局法混为一谈了。这就好像你不能拿明朝的剑去斩清朝的官,对不上号嘛!
当然啦,我们也要客观地说,《穷通宝鉴》既然能够流传这么广,被这么多人推崇,肯定有它的过人之处。毕竟,它摘录和改造的那些古籍理论,本身就蕴含着古人对五行生克的深刻智慧,有很多“精妙之处”,让人读了之后觉得很有启发,这也是正常的。
但是,问题的关键在于,这种“混搭”很容易让我们学习者产生困惑。如果我们把源自禄命法的理论,硬要套在子平格局法的框架里去理解和应用,就可能出现“水土不服”的情况,越学越糊涂,甚至会迷失方向,不知道到底哪个说法才是对的。这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多人觉得《穷通宝鉴》看起来高深,用起来却磕磕绊绊。
所以啊,“yongbin”版主也提出了一个观点,既然《穷通宝鉴》很多精华内容是来自《五行精纪》这些更原始的古籍,那我们与其花大量时间去啃这本“二次加工”甚至“多次加工”的《穷通宝鉴》,是不是不如直接去读一读像《五行精纪》这样的“原著”呢?这样或许能更清晰地理解那些理论的原始面貌和应用场景。
我记得前几天还有同学在群里说,计划要好好把《穷通宝鉴》从头到尾精读一遍。听了今天的分享,这位同学,或许你可以先缓一缓这个计划,或者至少在读的时候,心里要多一个“参照系”,明白它可能的理论来源和特点,这样学习起来才能更有辨别力,不容易跑偏。
总而言之,了解《穷通宝鉴》的“真实身份”,并不是要全盘否定它,而是希望大家能更清晰地认识到不同命理著作的特点和适用范围,做到“知其然,更知其所以然”,这样咱们在八字学习的道路上才能走得更稳、更远!
希望今天的分享对大家有所启发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