每当夜深人静,我独自摊开那些泛黄的易学典籍,指尖拂过前人留下的字句时,心中总会涌起一种难以言状的感慨。仿佛能穿越千年的时光,与那些智慧的先贤们进行一场无声的对话。也正是在这些时刻,一个念头愈发清晰:我想为易学做点什么,至少,要为那些同样走在这条路上,心怀困惑的朋友们,分享一些心里话。
我们这一代人,从小到大,无论学习数理化,还是认识社会,身边总有老师指引。自学成才的凤毛麟角,多数人都是站在老师的肩膀上,才看得更远。这个道理,放在风水、命理、六爻、奇门这些易学术数领域,其实同样适用。
说实话,我们大部分人都是资质平平的普通人。选择一位“明师”(请注意,是明白的“明”,而非名气的“名”)来领路,无疑是一条捷径。一位真正的明师,他传授给你的,可能不仅仅是书本上的知识,更是他穷尽半生心血,在无数次实践与失败中总结出的心法与精要。
这套“心法”,能让你迅速绕开那些理论上的“大坑”,帮你建立一个清晰、正确的思维框架。我常说,遇到一位明师,至少能为你节省十年自己摸索的时间。这句话,绝非夸张,甚至还说得相当保守。十年,对于人生而言,是何其宝贵的一段光阴。
然而,当我们在网络上看到铺天盖地“学易必须拜师”、“不拜师得不到真传”的论调时,心里也要多画一个问号。如果一种学问,它的传承之路被刻意说得如此狭窄,甚至带上了一丝“非我不可”的胁迫感,那它的目的,就值得我们深思了。
每当我沉浸在古籍中,为古人那毫无保留、倾囊相授的济世品德而深深折服时,我便更加确信:学习易学,绝对不是只有拜师这一条路!古人既然能将智慧著于竹帛,流传千古,就是希望后世有缘人能通过这些文字,与他们心心相通,得其真意。这条“问道于古人”的路,虽然孤寂,但同样神圣且可行。
那么,问题的关键到底在哪里?
在我看来,不在于你选择哪条路,而在于你是否真正“认识你自己”。
人,往往有个通病,就是容易高估自己的天分,高估自己的辨别力。
我见过一些易友,资质确实有限,即便拜了明师,也如同上学时永远考不及格的学生,始终不得法门。我也见过另一些“自认为资质奇高”的易友,他们听不进任何与自己预设观点相悖的意见,哪怕有明师在侧,他们依然会偏执地走向那条自己认为“对”的、但实际上通往谬误的死胡同。对这两类人来说,不拜师,或许反而是件好事,至少不会浪费老师的心血和自己的钱财。
那什么样的人,才是真正的“聪明人”?
是那些清醒地认识到自己“资质可能并不出众”的人;是那些能放下成见,认真倾听不同声音,而不是只相信“自己爱听的”的人。这样的人,内心谦逊而头脑开放,他们既适合拜师学习,因为能最大程度地吸收老师的精华;也同样适合潜心自学,因为他们懂得敬畏,懂得反思,不会轻易走火入魔。
所以,是否拜师,就单单取决于,你是否想要节省那漫长的“宝贵”时间,这一个因素而已。
无论哪条路,都请带上“审慎”之心
最后,我还想再啰嗦一句:无论你是选择拜师,还是决定自学,都请务必记住,辨别“真伪”是这条路上的终极考验。
自古至今,伪学与糟粕就从未断绝,它们常常披着华丽的外衣,混杂在真知灼见之间。想要看穿它们,需要极高的智慧和定力。这是一件特别、特别难的事情。
所以,朋友,究竟是拜师,还是自学?请叩问你自己的内心:你是否愿意通过拜师的方式,去节省那十几年可贵的时光?
当然,无论哪个选择,都没有绝对的对错。而无论你走上哪一条路,都要怀着一颗敬畏之心,带着一双清醒的眼睛,在这条探寻智慧的漫漫长路上,慎重前行,才能最终找到“真传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