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酝易学命理教学体系
题外话:
术数领域,很多人都标榜自己是祖传的,学风水必须跟师,关于这点,我并不完全否认。
但有些老师,竟然否认传承了几千年的一些堪舆古籍,要求学生少看甚至不看这些经典书籍,这个我真的不能理解。
这样的老师,或许是怕学生窥探“真机”以后,显得自己太过幼稚吧?
在当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,任何有志于研习堪舆(风水)的人,几乎都会面临一个难题:“书太多,且都是古文,读起来特别费劲,且学说太多,不知道哪种理论才是正确的”。
面对汗牛充栋的经典风水学著作,面对“峦头派”与“理气派”的纷争,初学者往往会有这么一个疑问:风水到底有没有标准?我到底该听谁的?
这是一个很现实的问题,古人同样面临这样的问题,只不过在群魔乱舞的当代更加严重了而已。
其实关于这个问题,先贤早已在著述中给出了答案:“书多读起来费劲,这个问题确实会有,但如果你说因为学说太多导致不知读哪些书,就不应该了,因为风水无非乘生气而已,大道都是统一的,绝对不会出现对立”
这个结论振聋发聩,它指出了我们学习中最大的误区——我们误将“他人”眼里的“假道”,当成了真正的“大道”。
风水的“道”是什么?其“道”唯一,即是古圣先贤探究“天地人”三才合一,使人“乘生气”的完整学问。
至于世面上纷繁复杂的“众说”,不过是:众人对道的不同理解而已。
这些人对道的理解有深有浅,有错有对,而你要做的就是自己去理解!
既然“道”是一个完整的系统,那么我们应该如何学习?很多人希望得到一个“秘籍”或“捷径”。
但先贤明确地告诉我们:“天下之道术,必无简便之捷径。”
任何一门真正的学问,都容不得投机取巧。学习的唯一正确路径,是“从博以返约”这几个字。
“博”是广度,是地基。 学习风水,必须先“博”。你必须“通尽诸说”,去系统地掌握风水的每一个环节。 这个“完整系统”至少包含:龙法(星辰、枝干、格局、化气);穴法(阴阳结作、九星变穴);穴形(三十六穴之“常”,怪穴之“怪”);葬法(倒杖等);砂法(龙虎、朝座、官鬼禽曜);水法(来源、去口、明堂、水城)。
上述任何一个环节的缺失,都不能称之为“懂风水”。
“约”是深度,是升华。 “博”不是目的,而是手段。学习的最终目的,是“返约”——回归到那个“一”。当你的学识足够广博,你就会在某一天豁然开朗,发现所有的理论都在你脑中融会贯通。你不再纠结“峦头优先”还是“理气优先”,因为你已经能一眼看穿风水局的主要矛盾,并调动所有知识去解决它。
没有经历“博”的“约”,是“残缺”;只停留在“博”的“约”,是“杂乱”。
“博学”最大的障碍,就是“学说不同”。
A大师和B大师的说法“有一些不同”怎么办?
先贤一针见血地指出:这不是“道”有两说,而是“传道之人”的学问有“精深”和“粗浅”的区别。
学问“精”的,论说就“深”;学问“粗”的,论说就“浅”。他们都在描述同一个“道”,只是描述的“分辨率”不同。
当然,也存在真正的“另辟一门”。
尤其在当代,甚至有六爻风水,奇门风水等等无厘头之说。
除此极端之外,万变不离其宗,皆是郭璞、丘延翰、杨筠松、曾文辿等祖师的正统传承。
堪舆之学,是一场“没有捷径的学习”。它需要我们有“通尽诸说”的勇气和能力(博),有“返璞归一”的智慧(约),更要有“坚守正传”的定力(正)。唯有如此,我们才能真正破除迷茫,一开卷而了然。
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