
作为一名易学爱好者,也一直在思考如何看待西方的哲学体系,当然也有关于佛学的疑惑。如何看待这三者呢?他们孰优孰劣?为什么会诞生出三种看似截然不同的体系?
可能我们每一个人都曾有过这样的疑问:世界从何而来?原点在哪里?
在这个问题上,易学走得极远。
西方的先贤泰勒斯说世界本源是水,赫拉克利特说是火,这虽伟大,却仍停留在感性的物质层面。而我们的《易经》早已超越了有限的“器”,走向了无限的“道”。
什么是道?“一阴一阳之谓道”。我们就生活在道中,如同沐浴在阳光和空气里,时刻都在享受这大道带给我们的喜怒哀乐。易学把世界的构筑概括为不易、变易、简易。世界有其“不变”的基本规则,比如万有引力,比如我们只能生存在这个有限的宇宙中。太极生两仪,两仪生四象,四象演八卦。这种由“一”生“多”的宇宙生成论,即便放到今天,依然经得起科学的审视。
更令人叹为观止的是,几千年前的伏羲与文王,已经意识到要用“数”来解释无限的道。“大衍之数五十,其用四十有九”……,这是一套精密的抽象符号系统。后来莱布尼茨发明二进制,发现竟与六十四卦完全吻合,并非巧合,而是人类在用数理逻辑解释宇宙时殊途同归。
到了今天的AI时代,当人类的情感都能被数字解构时,谁还能怀疑世界的本源与“数”无关?而在这一点上,易学早已站在了山巅。
再看西方哲学。很多人(包括我曾经)都有一个深深的误解,认为西方哲学和易学一样,首要任务也是研究“客观世界”。
其实不然。西方哲学的逻辑往往是:如果我的眼睛不明亮,如何看清世界?如果我的思维不清晰,又如何去思考世界呢?
所以,西方哲学是以“思维”为根本的学问。它要先搞懂“人是如何认识世界的”以及“我如何能更客观,更精确的看准这个世界”。
如果不从“思维”这个维度去理解西方哲学,我们就会觉得它满纸荒唐言;但一旦转换视角,一切就变得逻辑严密且深刻。
最后是佛学。佛祖释迦摩尼发现人眼所见并非真实。
为什么?因为我们看到的“世界”,是被我们的感官(眼、耳、鼻、舌、心)过滤以后的,更是被我们内心的七情六欲、贪嗔痴恋重塑过的。佛学称之为“万法唯心”,所以说这个世界如梦如幻。
人之所以痛苦,是因为把这个被欲望投射的幻象当成了真实,并在其中执迷不悟。
佛学的核心,不在于解释物理世界,而在于拯救“人心”。它教导我们如何剥离掉贪嗔痴的蒙蔽,进入一种无欲无求的宁静状态。
所谓“涅槃”,并非死亡,而是指人心终于擦去了所有灰尘,看到了真正的宇宙实相,达到了人与宇宙的同一与圆满。
说到这里,就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。
易学、西方哲学、佛学,它们并非在同一个擂台上争个高低。易学,是用数与理,剖析了客观世界的运行规律;哲学,是用逻辑与思辨,打磨了人类思维的认知工具;佛学,是用慈悲与智慧,净化了人心中的贪嗔痴念。
它们是在三个不同的维度上,共同完成了对这个世界的整体阐述。所以,作为后世的求知者,我们无需去评比谁优谁劣,因为它们都是人类通向真理的伟大阶梯。


