zhouyicul复制已复制
扫一扫,加我个人微信。
contact-img
当前位置:首页 » 原创论文 » 正文

我们是在“读书”,还是在被“书”读?杂谈术数学习的两大歧途。

昨天,有人留言,质疑我读书可能并不多。坦白说,我确实不敢称自己博览群书,但在命理、风水这个行当里,若论读书的用心和深度,我自问不输于多数人。

说这些并非为了自证。只是这句看似不经意的质疑,恰好触动了我长久以来的一些思考。在术数学习的道路上,我们常常看到两种景象:一些朋友的书柜琳琅满目,书籍崭新如初,美其名曰“爱护”;而另一些人的案头,或许只有寥寥几本经典,却早已被翻得书页卷边、字迹模糊。

我属于后者。一本《子平真诠》,一本《卜筮正宗》,早已在我手中失去了崭新的模样。

如图(这是早年间电子书还不多的时候,后来我基本都看的电子书了):

我们是在“读书”,还是在被“书”读?杂谈术数学习的两大歧途。
我们是在“读书”,还是在被“书”读?杂谈术数学习的两大歧途。

我并不觉得这是暴殄天物,因为书的价值,不在于被供奉,而在于被理解、被吸收、被印证。真正的学问,是啃出来的,是磨出来的,是用心血去浸润的。

继续看图(这是昨天和易友聊天时随手拍的一张图):

我们是在“读书”,还是在被“书”读?杂谈术数学习的两大歧途。

这是我学习风水过程中,发现的一处明显有抄袭痕迹的地方,这两本书可都是风水学中的重要古籍,但究竟谁抄的谁?虽然不绝对,但从此图的对比来看,大概是可以推断出来的(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证据)。

不知有哪位易友知道这是哪两本书?请在评论区里打出来。

当你能在一本书中发现另一本书的影子,甚至能从细微的字句对比中,洞察到古人传承间谁抄了谁的痕迹时,你才算真正“读”了进去。

这恰恰引出了当前术数领域最大的一个困境:理论满天飞(大多都是伪学),派别林立,彼此攻讦,其根源大多在于对古籍经典的误读和曲解。

正如沈孝瞻在《子平真诠》中所言:“究其缘由,一则以书中用字轻重,不知其意,而谬生偏见。”短短一句话,道尽了多少伪学的源头。古人用字,极其精炼,一字之差,其意千里。很多人看书只看字面,不究其深意,更不结合上下文,于是便“谬生偏见”,用自己的想象去解释经典。久而久之,这些错误的见解被不断传播、放大,假的就盖过了真的,把真正的核心思想深深掩埋了。

这样的例子比比皆是。比如沈公论神煞一节,绝大多数人都简单地认为他完全否定了神煞,可事实果真如此吗?感兴趣可以看我之前写过的一篇文章:谁告诉你沈孝瞻的《子平真诠》否定了神煞?!

再如风水堪舆中一句“因龙辨水,依水立向”,区区八个字,却滋生出无数门派的消砂纳水理论。到底如何测龙?要辨罗盘中天地人哪个盘的水?立的又是哪个盘的向?众说纷纭,莫衷一是,混乱到难以名状。

由此可见,想学好一门术数,有多难。在这个过程中,我发现学习者往往会陷入两种歧途:

第一种,是懂了些皮毛,便深信不疑。

这类朋友往往缺乏独立思辨的能力,看到一个新理论、新说法,便如获至宝,奉为圭臬。偶尔蒙对几个案例,便立即陷入“术数无所不能,自己天下无敌”的幻觉里。他们不是被别人骗了,更多时候,是沉浸在自己构建的虚幻成就感里,把自己给骗了。

第二种,是学得越深,反而越是怀疑。

这类朋友往往更为清醒,但也可能因为接触了太多相互矛盾的理论,被伤害得太重。他们见到任何一个新观点,第一反应便是警惕和排斥,犹如接到诈骗电话一般。最终,他们从一个极端走向另一个极端,彻底否定了术数的价值,认为它不过是一门骗术,或者说好听点,只是一种不必深究的“传统文化”。

说实话,这两种状态,作为过来人,我都能理解。回想自己走过的路,何尝不也曾在这些迷茫与摇摆中挣扎过?

理解归理解,如果我好心提醒,反被恶意攻击,似“农夫与蛇”那样,就不能理解,只能奉送一句“活该”了。

写下这些,并无特定主题,只是些随想。学问之路,漫长且孤独,需要的是坐冷板凳的耐心,和敢于自我否定的勇气。如果你觉得我今天说的这些没什么用,那也没关系。或许过几年,十几年,当您也经历过这些之后,再回来看这篇文章,心中自会有另一番滋味。

【本站文章未经允许不得转载】八字预测_八字培训班_四柱算命培训_于中酝_中酝易学_品易轩官网 » 我们是在“读书”,还是在被“书”读?杂谈术数学习的两大歧途。
分享到
上一篇
下一篇
联系我们

zhouyicul

复制已复制
917767693复制已复制
tsingweb@gmail.com复制已复制
13045006075复制已复制
客服微信
zhouyicul复制已复制
扫一扫,加我个人微信。
contact-img
客服QQ
客服邮箱
结缘电话